粽多派別,你是哪一派?

除了最經典常見的南部粽與北部粽外,台灣也擁有其他具有特色與不同風味的粽子。
- 菜粽: 又稱花生粽或素粽,成分簡單純粹,僅以糯米和花生包製而成,水煮後撒上香菜、花生粉,再淋上醬油,常見於台灣南部。
- 客家粄粽: 先將糯米做成粄皮,包入炒香的蝦米、紅蔥頭、絞肉、菜脯,也有包入豆乾丁、蘿蔔絲的素口味,餡料香氣十足,再配上QQ彈牙的粄皮,吃得到自然的米香與口感。
- 野薑花粽: 以野薑花葉取代傳統粽葉,讓粽子多了一股野薑花香。
- 阿粨: 是原住民在小米收成後的豐年祭典上製作的小米粽,黃澄澄的小米包入醃豬肉和南瓜絲等食材,先用假酸漿葉包裹,最外層再包上川燙軟化的月桃葉,食用時拆掉月桃葉,可以連假酸漿葉一併吃掉,是有助消化的高纖粽子。
- 湖州粽: 不同於台灣常見的三角粽型,湖州粽會包裹成四角長條形,以醬汁浸泡圓糯米,包入油花分布均勻的梅花肉,或是包入一塊肥肉及一塊瘦肉,使肥肉均衡,做出滑順的口感。
- 潮州粽: 潮州粽的外型與湖州粽相似,傳統粽餡是甜鹹相融,也稱「雙烹粽球」,除了豬肉、香菇、蝦米等基本食材,還會包入一丸紅豆沙作為甜餡,鹹蛋黃作為鹹餡。
- 廣式裹蒸粽: 在一大張荷葉裡包入糯米、五花肉、綠豆仁等滿滿餡料,再包裹成四方形,水煮三小時。揭開荷葉時香氣四溢,如同打開珠寶盒,米粒吸收各種餡料的精華,味道豐富,各種好料令人垂涎不已。
- 鹼粽與甜粽: 澄黃的鹼粽和甜粽的差別在於,鹹粽會先將糯米拌過鹼水,除了原味,也會包入紅豆、綠豆、棗泥等甜餡料,煮熟後放入冰箱冷藏,沾砂糖、果糖或蜂蜜享用;甜粽則直接將糯米和棗泥或豆沙餡包入粽葉後煮熟,宛如精緻小巧的甜點。
不論你是哪一派,都能從「粽」多選擇中找到自己喜歡的口味,喜迎端午佳節。